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平台,江南体育app下载,江南体育注册,足球竞彩,篮球竞猜,体育投注平台在志辉源石酒庄罐装车间,毕业于宁夏防沙治沙学院的浦旭龙紧盯生产线,确保新上市的葡萄酒顺利包装;在新晋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的游客服务中心,宁夏大学学生参与设计的妙音鸟等10个系列80余款文创产品成为游客心头好;在中卫黄河宿集,北方民族大学的毕业生正在介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品鉴知识……这是宁夏文旅产教融合的生动画卷,也是推动文旅产业迭代升级的缩影。
近年来,宁夏高校通过专业重构、课程创新、产教融合等系列改革,培育出一批复合型文旅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通常来讲,葡萄酒与食物搭配时讲究‘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但也有许多例外。比如我们贺兰山东麓的新酒因微环境风土禀赋,果香花香非常浓郁,搭配烤鸡、烤鱼等白肉,能增添食物的风味;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霞多丽白葡萄酒,搭配当地手抓羊肉,中和红肉的油腻,使口感更加平衡,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半干或半甜型起泡酒搭配麻辣烫也能调动不一样的口感和情绪,有些学生称之为青春味蕾。”夏日的贺兰山东麓葡萄园边,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张红梅带领“西紫团队”的11名学生来到葡萄园里,在小满节气葡萄刚刚开花之际,学习“葡萄酒与风土及节气”实践课。
近年来,北方民族大学依托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优势,构建“葡萄酒+文旅”课程体系,开发葡萄酒品鉴与侍酒服务、葡萄酒研学等特色课程。2013年,张红梅、宋莉等旅游管理系教授组建“葡萄酒+文旅”融合实践的“西紫团队”,探索“旅游+葡萄酒”、短视频、民宿管理等跨界融合,从实践选修课发展为包含5门课程的葡萄酒文化旅游微专业,助力学生适应产业变化。同时带领学生走进酒庄、民宿,积极参与酒标设计大赛、文创设计大赛等区内外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深度感受并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近年来,已有30多名学生进入宁夏贺兰山东麓酒庄的各个岗位实习、就业。
今年6月初,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系2021级学生熊丽莉接到携程农庄旗下大乐之野民宿的录用通知。“酒庄、民宿在宁夏的发展非常好,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就业方向。”熊丽莉表示,“上学期间学习了大量葡萄酒、民宿管理等课程,并有机会实地培训,才获得这个机会。”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是葡萄酒“黄金产区”,建成近200家酒庄,年产葡萄酒1.3亿瓶。“葡萄酒+旅游”模式催生葡萄酒研学导师、酒庄主题游策划师等新兴职业,要求从业者掌握葡萄种植与酿造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旅游线路设计、跨文化沟通等复合能力,为游客打造“从藤蔓到酒杯”的沉浸式体验。
此外,张红梅教授团队首创“双红研学”模式,将红色文化与葡萄酒产业融合,形成“红色精神引领+产业资源支撑+教育实践落地”的创新路径,葡萄酒文旅产教融合实践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文旅产业的升级,本质是人才与技术的双轮驱动。”7月15日,宁夏大学前沿交叉学院副院长戴晓琳一句话道破了高校与地方文旅共生发展的核心逻辑。2022年7月,宁夏大学整合中卫校区相关学院为前沿交叉学院,形成以旅游管理专业为引领,融合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应用管理的新格局。
前不久,宁夏大学旅游管理系2021级学生海梅在携程管培生选拔中脱颖而出,进入门店轮岗学习。这样的实践机会并非个例。学生们深度参与各类校地合作项目,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
2025年,学院与携程集团签署协议,共建携程(宁夏)数字文旅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开设六门电商文旅精品课程,实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同时,建立“产业导师工作室”“产业导师流动站”,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协同发展。依托携程旅游数据库搭建的宁夏文旅大数据平台,让学术研究真正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为自治区文旅厅打造“数字大脑”的系统性技术研发,帮青铜峡市政府做全域旅游顶层设计的规划咨询,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政府联合成立研究中心的长期共建平台……项目负责人、学院执行院长王磊教授介绍,近年来,学院在文旅领域的校地合作项目近120项,合同金额超1000万元,项目形式多元,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学院将顺应文旅产业发展趋势,形成具有宁夏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模式,解决当前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适配问题。”王磊介绍,“同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纳入教学与科研体系,使人才培养跟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游客在西夏陵文创产品展区挑选商品。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韩胜利 摄
精准开瓶、醒酒、侍酒……6月12日,在2025(宁夏·银川)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上,由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旅游管理学院72名学生组成的侍酒团队让人眼前一亮,以扎实功底获得赛事组委会好评。
“学生系统学习过侍酒服务项目实训、葡萄酒文化等专业课程,参与过校内葡萄酒品鉴实训及酒庄实习。赛前还针对赛事流程、国际服务标准等开展了专项培训。”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孙贺峰介绍,该院打造的“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应用——以宁夏葡萄酒产区背书品牌为例”项目,组建“五色麓”学生创新团队,完成志辉源石、西夏王等4个酒庄的主题元素提炼与产品开发并推出12种衍生产品,不仅为宁夏拾悦酒庄提供技术服务,实现经济效益5万元,还与6家酒庄达成成果转化合作。
“我们通过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将过去‘两张皮’的课程与岗位需求深度融合。”孙贺峰介绍,学院将导游业务课程元素化,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快速提升实践能力。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银杯”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荣获多个奖项。
“近3年,宁夏旅业从业人员中约五分之一毕业于我校,葡萄酒侍酒、景区讲解等岗位有很多我院毕业生。”孙贺峰表示,40余年来学院累计向宁夏相关产业输送万余名人才,师生先后服务北京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
孙贺峰透露,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将以职业本科招生为契机,探索“岗课赛证研”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同时推进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景区管理等数字化课程建设,深化与葡萄酒企业合作,力争在非遗文创开发、乡村旅游策划等领域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趁着暑假带孩子到银川旅游,正好打卡新晋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来自山西的游客王淑娟购买了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7月11日,“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吸引大批游客,文创产品也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我们和宁夏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联合设计研发‘丝路西夏’系列文创产品,涵盖西夏瑞兽等10个系列80余款,申请外观设计专利60余项。”银川西夏陵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晓旭介绍。
“青石板、摇橹船,青砖黛瓦老房屋,这一刻‘江南’这个词变得具象化。”近日,乌镇官方主播万亮用诗意词句描述乌镇,让游客心怀向往。2023年,万亮从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应聘为乌镇景区讲解员,因为表现优秀,很快便负责景区大型活动的贵宾接待。2024年,他成为乌镇电商部门官方主播,获评“乌镇优秀员工”。
“视频主播、现场直播跟景区讲解一样,都需要扎实的讲解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该校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杨文华表示,“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新时代的文旅人应该具备什么技能,如何适应数字化发展需求。”近年来,教学团队致力于将智慧旅游、数字文旅、AI技术等应用于教学与管理领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这里因其遍布野生樱桃树而得名樱桃谷,全长2公里,是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7月14日,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90后”王旭蓉为新来的实习生示范讲解礼仪。10年前,她从银川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后来到景区实习,后通过招聘流程入职。如今,她不仅是景区金牌讲解员、接待部副经理,还在备考英语导游资格证。
“每年都有将近20名学生到景区各岗位实习,总体反馈都不错。”景区行政总监贾风萍表示,“旅游本身是服务行业,不论是在景区、旅行社还是酒庄、酒店,都会涉及讲解、接待、研学课程策划、做PPT以及售卖文创产品等,企业需要有想法、会表达、有服务意识、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员工。只有将旅游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入户外课堂和企业去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实用’的学生。”
“酒庄主打‘游园之乐,源于田野;风土凝练,融于硕果’的生态理念,大家可欣赏中式园林的建筑风格,感受漫林碧透的和谐静谧……”在志辉源石酒庄主体建筑前,接待部陈雅仙正在为游客讲解,这位毕业于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实习结束后留在酒庄工作。
志辉源石酒庄宣传经理贾进财介绍,2018年宁夏大学在酒庄建立人才实训基地,2019年北方民族大学针对景区建立评定细则,紧接着跟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签约人才定向培养。“每年都有50余名学生来实习,除了各个岗位,还有在榨季参与酿酒和科研项目的,每次招聘,酒庄都会优先录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的学生。”贾进财说。
2019年,银川市西夏区联合17所高校组建教育发展联盟,形成“3+3+3”合作体系。6年来,联盟建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孵化三大平台。开放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58处,联合开发葡萄全产业链、智能制造等特色课程。实施葡萄园土壤生态调控等自治区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项目21项。
“西夏区近20所大中专院校就是我们的‘智囊团’。”西夏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局长马海波表示,西夏区政府与宁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签订“校地合作”文旅人才培养战略框架协议,通过技能培训合作、“委培式”培养等路径,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力支撑。
近年来,西夏区深入开展葡萄酒领域校企地合作,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申报、技术指导等工作。美贺庄园与北方民族大学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每年为高校提供30个至50个实习岗位;米擒酒庄与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场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酒庄的人才短缺问题,也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始终抱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理念,推动高校人才优势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马海波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环节,促进产学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文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迈进。”
从贺兰山下的酒庄到黄河岸边的民宿,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到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这里的每一个新兴职业,都是产业活力的注脚;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教育适应时代的回响。当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形成“产业反哺教育、教育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宁夏旅游正以人才为引擎,在产业升级与教育革新的双向奔赴中,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雪梅 张璞)(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